加快一体化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迎来“加速期”

中国时代 中国探源评论18,674字数 2650阅读8分50秒阅读模式

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过去五年的成就中提出,要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粤港澳大湾区”连续7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从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到2018年将粤港澳大湾区纳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再到2022年“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今年的“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一直是近几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词。

今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迎来了颁布实施4周年的节点。随着内地与港澳全面恢复通关,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再度迎来各方关注,也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的热点之一。连日来,来自广东、香港以及澳门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也在争相围绕粤港澳大湾区融通发展建言献策。

有专家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粤港澳大湾区代表委员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经济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迎来“加速期”,基础设施“硬联通”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规则探索促进“软联通”,粤港澳三地生产要素流动和人员往来也将日益便利。

 

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发挥作用。

今年,“粤港澳大湾区”再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广东提出,要突出深化粤港澳合作,高水平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全国两会上,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将如何建设,也成为重点讨论的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江门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晓晖关注到,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逐步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在身份职业上向企业家、科学家、技术专家“三家”转变。吴晓晖建议,积极引导华侨华人参与大湾区建设,更好发挥华侨华人、归侨侨眷以及港澳居民的纽带作用;依托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打造面向港澳和华侨华人经济文化合作国家级平台。

在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副主席陈倩雯看来,粤港澳三地应进一步明确城市定位和产业政策,形成互补互动的产业链条。长期来看,应实现产业的动态调整,逐渐实现向高端制造业、高新科技产业、高端金融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在未来,应充分发挥大湾区数字经济优势、制造优势及开放优势,形成“数字+科研”“数字+制造”“数字+文化”“数字+金融”等新业态,加快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打造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她建议,可以从减少通关时间、整合大湾区税制等方面入手,积极促进现有的医疗、教育等优势产业落户大湾区,加快推进大湾区基础设施连通,打造高级港口群、机场群和轨道交通网。

全国人大代表,广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楚源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讨论时表示:“生物医药产业是全球创新最为活跃的朝阳产业之一,针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建议制定大湾区医药健康产业链长制发展规划,加快推动粤港澳中药产品注册及中医药医疗服务标准的互认互通。”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中国企业协会能源行业委员会特聘顾问林至颖表示,2022年的阶段性目标已经达成。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进入了新阶段。而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城市如何走向深度融合,香港如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需要进一步思考与正视的。

林至颖认为,香港要牢牢紧扣“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等关键词,各行各业行动起来,发挥传统固有优势,增长处;在大湾区内寻找合作伙伴,补短板。“香港在贸易、金融、物流等方面有其核心竞争力,在科技成果的转化、互联网应用、制造业等方面可以借助湾区力量,从而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林至颖说。

 

持续推进大湾区建设不动摇

实际上,近年来,广东在持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202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广东谋划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强化科技引领支撑作用。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链条发力,推动广东科技创新优势在新的高度立起来强起来。出台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持续加大投入。

随着企业和社会力量持续加大投入,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挂牌成立,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散裂中子源二期获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实质运行。

并且,广东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实施新一轮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启动核心软件攻关工程,在5G、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超高清视频显示等领域突破一批技术瓶颈。推动国家级基金聚焦广东省重大科技成果开展股权投资,促进科技信贷提质扩面。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扎实推进,新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全职在粤工作两院院士达135人,研发人员数量达130万人,充分彰显了广东对海内外人才的强大吸引力。

未来,广东还将积极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澳门“1+4”适度多元发展策略,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开展跨境“保险通”,实施好“澳车北上”,加快推动“港车北上”,加快建设“数字湾区”,继续抓好湾区标准和认证、职业资格认可、内地科研人才签注和政务服务跨境通办等工作。

此外,在交通运输方面,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推进皇岗口岸重建,加快深江高铁、广佛环城际等项目建设,做好深圳枢纽西丽站、广州东站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

而在区域建设方面,支持珠海建设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加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推动佛山三龙湾、惠州大亚湾、东莞滨海湾、中山翠亨新区、江门大广海湾、肇庆新区建设。高质量建设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为港澳居民在粤发展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我们要满怀激情、大步向前,加快建设世界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建议,一位专家向记者表示,可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展大产业,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大平台,坚持重大战略平台开发建设与镇村工业园改造提升并举,以现代产业园、现代物流园承载现代产业;抢抓大项目,科学统筹稳商与招商,大力推进高质量招商、招高质量项目;培育大企业,加快催生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做优大环境,帮助工业企业提效益、降成本。

中国经营报记者 陈靖斌 广州报道

weinxin
我的微信
国际品牌盛典
官方公众号
中国时代
  • 本文由 中国时代 发表于 2023-03-1614:07:2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ctna.hk/tanyuan/2023/03/16/492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